生活的意义
从高三开始,我时常为这个问题感到苦闷。我自己不认同他们口中出现的各种“生命的意义”,而自己也找不到别的让自己信服的“意义”。高中时期,我说生命的意义是爱,为此还写了一篇蹩脚的作文。之后,我就再没有确定的答案。我一直追寻的,自己觉得应该是一个高大伟岸的东西,不会只是关于小小的自己,或者普通生活中的一个东西。
我一直找不到。
大学时,逻辑学老师说:“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”是个伪命题,正确地问题是“你活着为了什么?”这下不必为全人类思考这个问题了。老师接着说,“你活着是为了什么”这个问题,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拆分成更多更小的问题,比如,你读书是为了什么,你上课是为了什么?你的所做所为是为了什么?因为你在现实中的每个行为都有原因,所以把大问题直接变成了现实的小问题,一下子把整个问题化解了。
但是,我从心理上,无法接受把“活着”这个抽象的词语具象为各种具体的小事,这只是狡猾的诡辩。
今天,看了两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,又有了一些感悟。
首先,存在是先于意义的。没有什么意义是不言自明的,所以,不要被这些意义的宏大表象所迷惑,不要一上来就被它们绑架。
当一个人开心的时候,几乎不会去思考活着的意义。当一个苦闷的时候,才会去苦苦求索,寻求一个宏大的“意义”来排遣抑郁和渺小感。所以,可以说,对意义问题的追索,对一般人来说,是源于无力感和渺小感。哲学家的追索,我在这里不敢妄加评价。
那么无力感和渺小感的根源呢?是因为,一个人无法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,以及很可能永远是个普通人的事实。他会想,接受了就等于妥协。我不能妥协,不能还没开始就妥协。
普通人,我的定义是,于世界无足轻重的人。能够影响世界的人,万中无一。你会因为自己不能成为万中无一的千万富豪而无法释怀么?我是不会的,我会觉得,千万身价,真心不错,但是如果没有,也没什么。
为什么就不能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呢?能成为影响世界的人,固然很好,可是如果成不了,那也就没啥。真正改变世界的人,不是一开始就一直闹着要改变世界的人。
事实上,大学毕业谢师宴上,院长就对我们说过,要我们试着去做一个普通人。我当时很受震动。也许潜意识里知道自己可能只是个普通人,但是这个社会使我无法安然地接受。而院长,一个权威,说出了我想听的话。之后,我还是逐渐淡忘了,依然在苦闷的时候眼巴巴地望向各种高大上的存在。
坦然地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,且之后多半也只能做一个普通人这种想法之后,也许就可以不带任何成见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乐事。你不再因为花很多时间玩一个喜欢的游戏而愧疚,不会因为自己的爱好和志向很小就觉得不妥,你就可以坦然地享受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的点滴美好,而不是视而不见。
当你开始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,而不被宏大的意义绑架时,你就找回了自己。